同学们在准备复习考试阶段的现状是什么样的?紧张的复习和不间断的小考,再加上家长们的唠叨和期望,你们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呢?
每到期末,家长们总会叮嘱同学们做卷子要细心,复习要有计划,多做点题……当一次次小测验卷分数有起伏时,家长比孩子还着急,做完了学校的作业,额外再做家长买来的辅导卷、要去课外辅导班,还得听家长讲道理,成绩不理想家长还要刺激刺激。
同学们顶着这份“爱”,好辛苦。有的同学说:复习考试阶段我“精神累”。听到这个“精神累”,我感觉既好笑又心酸。再问什么叫“精神累”?他说,你考不好家长会说你,有时候还要挨打、挨训。总之,考试复习的时候比较烦,作业比平时多,书写也比平时潦草些,出错也多一点……
有的同学说,家长采取的是温和策略,鼓励为主,可是我也有担心考不好,对不起家长;有的同学说,家长那里没事,我担心考不好,在学校里、在同学中抬不起头;还有的同学说,考不好我自己这关都过不了……
很多中学生说,其实我何尝不想考好点,我也努力了,卷子做了不少,天天熬到满天繁星眨眼睛,可是,“人精儿”太多了,拼得我好辛苦。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说,为了保持始终优秀,我要小心翼翼的前行……
总结起来,考前焦虑是因为有三个“包袱”背在同学们的身上:一来自家长的要求;二来自自己的要求;三来自他人的评价。
把“包袱”的内容换一换,
轻装上阵
这三个包袱注定是要背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。让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可能,因为“爱”,他们才唠叨;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,学生们就逐渐的对自己有要求了,自我的评价,自我的价值感驱使每一个人朝向优秀;生活在人群中,没有哪一个人能超脱到不再乎他人的评价,成人在乎,大孩子在乎,小孩子在乎。因此,彻底把包袱卸掉是不可能的。
也正是有了这三个“包袱”,一个人才努力地向前、向上,不断奋进。压力也是动力这是不容置疑的。这种压力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比较好呢?多大的压力学生们能够相对愉快和轻松地往前冲呢?
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包袱里的内容换一换,或者说抽出来一些扔掉,让背包袱的同学能够轻装前行呢?
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试一试。
运用情绪理论提高学习的效率
通常当一个人带着愉悦的情绪做事情时,效率是高的。当同学们在快乐的感觉中学习,他们就会带着一种热情学习,学习就有主动性。作为家长要想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精神环境。
同学们说,考试前后,他们常常带着担心,有的时候晚上迟迟睡不着,担心考不好,家长会指责、抱怨。我问他们当考不好时,希望家长怎样说些什么,他们感觉会好一些。
他们说:
“我考不好时家长可以鼓励我,不要打我。”
“你没考好,这只是一次的表现,但要努力,下一次 考得更好,你这几天做练习题是不是有点累,影响了考试,少做点题吧。”
“孩子呀,这次考试虽然没有考好,下一次一定要努力,要比这次的成绩高,你一定能考好成绩,加油!你永远是最棒的!再给我一个安慰的笑容。”
“我希望家长和我一起找找为什么没有考好的原因,找到缺点之后改正,一起做试卷分析。”
“我希望妈妈不拿我和别人比。”
家长们,当我们读着孩子们期望听到家长说的话语时,能感觉到什么呢?其实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很简单,把“爱的包袱”里的话语换成孩子们想听的。给他们加油,给他们打气,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,卯足了劲往前跑。
放松身体,减轻压力
初、高中生的考前焦虑会比较明显。当一个人精神紧张时,身体的肌肉也会紧张,先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,紧张的神经会随之放松。方法也很简单,做自己喜欢的运动,时间自己安排,每天有20——30分钟就可以了。
也可以用20——30分钟做一个冥想练习,想象自己去了曾经去过的风景美丽的地方,全身心的融入了自然中。长期做这种练习,能很快的让一个人的身心得到放松。可以在睡觉前做,也可以上学前、放学后做。
改变认知,转换对自我的要求
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:考试的本质是什么?是比高低吗?是评价我的能力吗?如果我没有能力,怎么我的考试历史中曾经有过成功、有过辉煌?
如果真的能从内心深处把考试看作是对掌握知识点的查漏补缺,是对我们分析、记忆、综合能力的考查。每一次考试完后,自己能够从中找到问题所在,突破和解决,那么每一次考试都是自我提升的过程。
接纳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评价
我是一个青苹果,对于一个青苹果的评价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评价,如果青苹果要去迎合,做一千种改变,显然不可能。做自己吧,明白自己要什么,向着目标努力就可以了。不记得是谁说过:我优秀,我是全校最优秀的吗?我是全市最优秀的吗?我是全国最优秀的吗?我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吗?反之,我最差,我差到了是全校、全班、全市、全国、全世界最差的了吗?
放松心情,接纳自己,我就是一个青苹果,我只需要慢慢长大,我的味道酸酸甜甜,有人喜欢,有人不喜欢。我慢慢长大就好。